【搜門網訊】在經濟大環境影響下各行業進入微利時代,房地產也不例外。面對生存的壓力房企自然會向生態鏈中的供應鏈企業爭取利潤空間。
搜門網記者同房企以及供應鏈企業相關負責人交流中發現,在人口、政策、杠桿紅利均消失的當下,身處地產供應鏈中的各方都在急迫地尋求降本增效的良方。
“‘三道紅線’之下,房地產行業過去高周轉的商業模式已經一去不復返,房企的日子自然也不同往日那樣舒服。作為資源整合型的行業,房企遇到經營困境必然會產生連鎖反應導致供應鏈端上下游企業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大家都會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就是必須要面對的一個行業現實。”行業相關專家表示。
在產業生態鏈承壓的局面下,房企轉而向采購端要利潤,供應商也期盼著與規模房企合作求得生存機會。因此,在利潤的驅使下作為房企,在供應鏈方面的建設也出現了分化。
頭部房企以量換價
目前,一般房企年度采購銷售比在20%~50%之間,由于地產開發項目基數龐大如此大的比重就給行業帶來明顯的規模效應。搜門網記者與某門企工程業務負責人交流中了解到,作為供應商普遍青睞于以低價優勢與大型房企達成共贏合作,一方面看重大型房企的項目資源,工程訂單額度大;另一方面試圖借助規模房企的訂單和品牌優勢,快速實現自身的規模擴張和品牌建設。
伴隨著行業的發展,未來房地產行業集中度會進一步加強,供應商會青睞與頭部企業的合作,這就是未來的常態,在行業資源向頭部房企集中的局面下,供應商的競爭也會更加激烈。
不可否認,采購規模是頭部房企的天然優勢。這也是他們能夠“以量換價”的本質原因。
身在一家中小型房企,隆基泰和實業集團招標采購經理董晨對于頭部房企的規模優勢深有感觸,“我們和頭部房企在成本管控上的差距就是在這些材料上,即便我們在各自的樓盤使用全部一樣的材料,但我們的成本就要比它們高出不少,因為在供應商那兒我們拿不到和它們一樣的價格。對這項核心競爭力,大企業還是有他的獨到之處與核心價值,中小房企是不可比擬的。”
拋開規模優勢,頭部房企也搭建了比較完備的采購管理體系,同時與供應商形成了長期密切的合作關系。三盛地產成本管理部招采總監楊亮表示,在供應商和材料選擇時,公司具備嚴格的市場調研和技術研究流程,且通過數字化平臺優化供應商評估效率。在匹配供應商時,楊亮堅持“長期主義”,與優質的供應商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綁定合作關系。
中小房企通過“抱團”形成規模效應
“大型房企他們的供應商資源要比小企業的更優質。但是中小房企走的是穩定路線,鋪面比較小。因此,面對頭部房企的壁壘,中小房企唯有通過“抱團”來形成集體的規模效應。”隆基泰和實業集團招標采購經理董晨表示,一家企業量偏小,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利潤點,通過集中的力量來獲取更有競爭力的價格,也是對‘三道紅線’之下利潤減少的一種補償措施。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